鹰鹃

Cuculus sparverioides   Vigors
   

  40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广西瑶山标本)
成鸟 头、颈的上方和侧方除眼先近白色外均为灰色,深浅度略有变化;上体余部及两翅表面淡灰褐色;尾上覆羽较暗,各羽具宽阔的次端斑及狭形的近灰白或棕白色的羽端;尾灰褐色,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带斑,基部在覆羽下还隐着一条白带斑;初级飞羽每枚的内翈具多道白色横斑。颏暗灰色至近黑色,有一灰白色髭纹;下体余部白色,喉、胸具栗和暗灰色纵纹,下胸及腹具稍宽的暗褐色横斑。
幼鸟(7月25日及8月2日、9日采自瑶山及贵州)上体褐色,微具棕色横斑,下体除颏为黑色外,悉为淡棕黄色,各羽中央具一宽阔黑色纵纹或点斑,至胸侧常成宽横斑;胁和覆腿羽均具浓黑色横斑。
虹膜黄至橙色(幼鸟褐色),眼脸橙色;嘴暗褐色,下嘴端部和嘴裂近缘淡角绿色;脚橙色至角黄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,翅长超过200毫米;翅较短圆。次级飞羽达到初级飞羽长度的2/3以上;羽色略似雀鹰。头灰,背揭,下体具纵纹和横斑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       ♂♂(12) 147.5 387.8 24.8 236.3 223.4 24.1
(135-168) (353-405) (22-26.5) (222-246) (204-245) (23-25)
      ♀♀(10) 148.3 386.6 26.2 228.7 209.3 24.8
(130-160) (363-415) (25-27) (221-236) (190-230) (24-26)

生境信息

生态 多见于山林中,亦有见于山旁平原,冬天常到平原地带。限于树上活动,常隐蔽于叶簇中鸣叫,有时突然间跃飞出来,快速地直穿越各树干间转到另一株树上。它的飞行姿态往往是一阵快速拍翅过后,又滑翔一下,像雀鹰一样,加上羽色的相似,往往会被误认为雀鹰,其出现也会使其他小鸟一时发生慌乱。
鸣声为三连音的反复,象“pi-pee-wa”之声,先是温和的低音调,稍后反复增大,音调更高,约连鸣三次才有一间歇,安静前,保持最高音阶至发一尖声为止,经一会的安静又重新鸣叫,整天甚至夜间都可听到它的叫声,但以日出和日落时为甚。
食物以昆虫为主,柔软的(如鳞翅类幼虫)、硬壳的(如鞘翅类、蝗类、蚂蚁等成虫)都是此鸟常吃的。郑作新等(1960,1963)剖检在湖南、秦岭等地收集到的鸟胃(分别为1和2个),其内只有鞘翅目及鳞翅目昆虫;并记录(1983)在西藏所得2个鸟胃,内含物全是昆虫幼虫。1981年3月在珠江口三灶岛所采一只鸟胃,内含直翅目昆虫残骸及鳞翅目幼虫3条。

繁殖特征

此鸟的繁殖情况,国内积累的资料不多,Ivanov(1959)谓:在云南勐拉4月28日采到的一对鸟全有孵斑;郑作新等(1983)报道:在西藏6月27日采到的一只雌鸟输卵管内有一枚即将要产的卵,可见4—7月均为繁殖期。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于1973年6月15日在北京百花山海拔1 200米沟谷内一株大杨树上,见得一个喜鹊巢,距地12米。巢内有4枚喜鹊卵和2枚鹰鹃卵。后一种卵为橄榄灰色,密布以褐色细斑。卵重为4.6和4.8克;卵径分别为19.0×25.2,及19.4×27.2毫米。吴志康等(1986)于1974年5月21日在贵州省平塘发现鹰鹃产卵于钩嘴鹛属的鸟巢中。

国内分布

我国自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,经秦岭至四川雅安一带及西藏南部樟木(旅鸟或夏候鸟),在云南及海南为留鸟。罕见于台湾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鹰鹃主要以山林的昆虫为食,是森林的保护者,对林缘农作物也带来好处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Blanford(1889)曾将本种划入Hierococcyx属中,一直为部分学者所沿用,现多主张并入杜鹃属中。Styan(1891, Ibis, p. 484)曾经将这种鸟误定为棕腹杜鹃C. fugax,而David和Oustalet又曾将棕腹杜鹃C. fugax hyperythrus亚种误作为鹰鹃,因而认为鹰鹃的分布经我国北抵西伯利亚。
亚种分化 鹰鹃已记录有2个亚种分化,在我国只有1个亚种。

引证信息

Cuculus sporverioides Vigors, 1832 (1831), Proc. Comm. Zool. Soc. London, 1:173
(模式产地:喜马拉雅山脉地区)。